首页
线路咨询漠河东哥:13555081855!
漠河+北红村+北极村3天2晚拼车套餐费用详情:【活动领队】:..
季节交替,岁月轮回,夏天依依惜别,秋意已然浓烈!秋天是迷..
分类
草原线路 草原资讯 呼伦贝尔 草原景点
草原景点
俄罗斯民族乡——室韦
2011-06-09 09:31:09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2548次 评论:0

IMG_1916.JPG

IMG_1918.JPGIMG_1909.JPG

内蒙古室韦
中国古族名。公元5~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﹑绰尔河﹑额尔古纳河﹑黑龙江流域。又作“失韦”﹐或“失围”。中唐以后﹐文献上又把室韦称作 “达怛”。室韦-达怛人是东胡后裔﹐是蒙古族的先民。 室韦族见于汉文文献,始于5世纪(北魏),进入11世纪后(金前期),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,凡历6个世纪左右。其间,约从9世纪末起,因累遭契丹袭击等原因,一些部落西迁南徙,采用了新的称号,走上新的发展道路,中世纪后期名震亚欧大陆的蒙古族,即是他的蒙兀部西迁后发展形成的。10世纪初被契丹人征服后,他开始了与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过程。   室韦,初作失韦,隋时始用室韦,后也有写作失韦、失围的。原系蒙古语音译,森林之意。用作族称,意为“林中人”,方壮猷等说室韦为“鲜卑”的同名异译或别称。

历史
  自北魏时期起﹐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。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﹐处在原始公社阶段(见原始公社制)。他们已经从事原始的农耕和畜牧﹐使用角弓和长箭猎获野兽﹐用鹿皮制作衣服。男子束发﹐妇女束发作叉手髻。语言与契丹相同﹐都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。   突厥汗廷统治蒙古高原之后﹐室韦人成了突厥臣属。突厥可汗派3个吐屯(总领几个部落的官员)统治室韦。   在隋代﹐室韦分为5大部分﹕南室韦﹑北室韦﹑钵室韦﹑深末怛室韦﹑大室韦。南室韦在契丹之北﹐内分25个小部落﹐已出现世袭的部落首领。他们用芦苇和柳条编织房舍。使用木筏和皮船。粗放的农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。饲养为数不多的马匹﹐而猪﹑牛较多﹐但不养羊。自南室韦北行11日路程﹐便到北室韦之地。北室韦内分9个小部落﹐以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活动。捕貂取皮﹐猎获獐﹑鹿﹐取得肉食和皮张。捕鱼也是他们经常的生计﹐即使在寒冬﹐也要凿冰捞鱼。由于气候寒冷﹐在土穴中过冬。人们善于滑雪。北室韦人曾派出贡使﹐向隋廷贡献方物。再往北﹐是钵室韦的居地﹐他们也分为若干小部落。有用桦皮覆盖的房屋﹐生活方式与北室韦人相同。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﹐也是穴居的游猎民。在他们的西北﹐是大室韦的居住地。   唐朝初年﹐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﹐“其国无君长”﹐“无赋额”。部落首领称为 “莫贺弗”。在原始的农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。盛行集体围猎。在父权家族中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迹﹕男子娶妻﹐要在岳丈家劳动3年﹐才能领回妻子。据唐人记载﹐当时室韦人分成岭西室韦﹑山北室韦﹑黄头室韦﹑大如者室韦﹑小如者室韦﹑婆莴室韦﹑讷北支室韦等9部分。   唐代蒙古高原动荡的局势把室韦人卷进同邻人的战争纷乱之中﹐刺激了他们的社会发展。进入8世纪之后﹐称为“三十姓达怛”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﹐在反抗突厥汗廷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。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向南移动﹐他们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达怛。到回纥汗廷时期﹐漠北有九姓达怛﹐漠南有阴山室韦(又称阴山达怛)﹑黑车子室韦(又称黑车子达怛)。这些部落参与蒙古高原和唐朝北边的政治军事纠纷﹐迅速发生阶级分化。室韦各部不断向唐朝朝贡﹐接受唐朝所授都督﹑大都督等官号﹐出现了部落显贵。   8~9世纪﹐唐朝人对呼伦贝尔高原一带的室韦人有了更多的了解。据记载﹐俱伦泊(今呼伦湖)“四面皆室韦”。泊西南有乌素固部落﹐其东有移塞没部落。河(今绰尔河)之南有塞曷支部落。其东有和解部落﹑乌罗护部落﹑那礼部落。在这些部落的东北有山北室韦。其北有小如者室韦﹑婆莴室韦。此外还有岭西室韦和人户众多的黄头室韦。望建河(今额尔古纳河)畔有大室韦﹑蒙兀室韦﹑落坦(一作“俎”)室韦。“蒙兀”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。   至辽代﹐室韦人先后被契丹贵族所征服﹐成为辽朝的臣属。契丹人把室韦-达怛人称作“阻卜”﹐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称。   室韦一词﹐据法国学者伯希和(即P.佩利奥)的推测﹐是“鲜卑”的同词异译。这个看法不失为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意见。7~8世纪以后﹐室韦逐渐被称为达怛(元代译作塔塔儿)﹐这是因为达怛部落强大﹐其它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。室韦─达怛人的语言是乌桓﹑鲜卑以来一脉相传的东胡语言的分支﹐蒙古语便是从东胡语言的一支方言演变和发展起来的。室韦─达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﹐是古蒙古人。11~12世纪的蒙古﹑塔塔儿﹑蔑儿乞﹑札剌亦儿等操蒙古语的游牧民﹐都是室韦─达怛人的后代。840年﹐黠戛斯人南下﹐迫使回鹘人西迁。室韦─达怛人乘机成批迁入漠北﹐使这一片原是突厥语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渐蒙古化﹐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。

部落
  各部落尚未结成统一的部落联盟,氏族、部落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态。各部落有号称“乞引莫贺咄”的酋长,主持部落内的一些公共活动;生产则由各氏族组织,所谓“每戈猎即相啸聚,事毕去,不相臣制”。酋长更替,实行在其死后由其子代立的世选制,嗣绝才由众推“贤豪”继位。社会内尚无赋税,但私有制已确立,南北朝时已有“盗一征三,杀人者责马三百匹”的习惯法;贫富分化也已出现,富者脖颈常戴五色杂珠。   室韦族最初的部落情况,最先为其作传的《魏书》未作交代。7世纪前后,下分五大部。唐代“分部凡二十余”,有户至少3万,人口在15万以上。   五大部为:   南室韦,有25个氏族,在今齐齐哈尔市至呼伦湖一带;   北室韦,凡9个氏族,分布大兴安岭东侧的诺敏河流域东达小兴安岭西段;   钵室韦,居大兴安岭北麓盘古河流域;   深未但室韦,大体在今根河流域;   大室韦,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。   唐代室韦的部落名称和数目,两唐书《室韦传》所列不尽相同,经勘比后得20部。部名和所在地为:乌素固部,在今克鲁伦河下游地区;那礼部,居于诺敏河下游南;岭西部,在小兴安岭西侧钠谟尔河附近;移塞没部,居乌尔逊河至海拉尔河之间;塞易支部,在哈拉哈河至绰尔河上游一带;和解部,散居雅鲁河、阿伦河地区;乌罗护部,约在今讷河县至齐齐哈尔市一线的嫩江东西附近;山北部,居绰汗山北、大如者室韦,分布于甘河上中游地区;小如者室韦,在诺敏大山附近;婆莴室韦,居盘古河流域;黄头室韦,约以今乌兰浩特市为中心,散布在北至绰尔河的洮儿河上中游地区;讷北(讷北支、讷比支)部,在今嫩江县治北的嫩江东岸附近。

解体
  室韦族的解体,始于9世纪末。这是由于在其西边的宗主国突厥被回纥攻破后,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,或西迁,或南逃,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区,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;在其南方,契丹趁唐衰落之机,在9世纪末连连北进,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,或被契丹征服。出现重新组合。此后有的以新的称号活动,有的在一个时期内虽保留了原族称,但在后来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也改号易名。已知的有:西迁的有蒙兀、大小如者室韦。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,最后到达斡难河(今鄂嫩河)发源地不儿罕山(今大肯特山),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,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,到金末发展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族。大、小如者室韦,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,唐后期称“俞折”(系“如者”转音),辽又转称羽厥(亦作乌古),这时一些在大兴安岭以西的移塞没等部落也改称乌古,使其地域有今海拉尔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,金末加入了蒙古族。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、乌素古、和解等部。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(今呼伦湖)、捕鱼儿泊(今贝尔湖)一带的,辽代称敌烈,金称塔塔尔部,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。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,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,军事上受挫后似未返回原故地,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。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,他是和解、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,新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,被辽征服后不久。其名渐不复见,乃以阴山室韦之名见于史书,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,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。经过上述变动后,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。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,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,似加入了女真族。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,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,唐未分为大、小二部,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,置突吕不室韦部、涅刺拏古部,成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契丹20部成员,居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泰来县一带;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,并被迁戍黑山(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)北,不见突吕不室韦部之名,疑黄头女真是该部改名。

生活习惯
  室韦人的社会生产,直至9世纪末西迁南徙时,一直是以游牧、游猎为生,辅以捕渔和农业。在这几种生产中前后发展较明显的是农业。约从7世纪起,他们的农业生产已进入犁耕阶段。不过由于其境内少铁,靠从高丽人那里交换获得有限铁器,故其犁杖还“不加金刃”,皆以木为之,加之尚不懂得使用畜力,皆“人挽以耕”,因此收获有限。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一直是粟、麦、穄。尽管如此。他们已知蒸麦发酵酿酒。畜牧业以饲养猪、牛为主,少马无羊。猪是其衣食之源,牛、马既是代步的工具,也是男女婚娶的聘礼,马还是送往中原王朝的贡物。狩猎业以捕打獐鹿供衣食之需,但使用工具极原始,还处在角弓、楛矢阶段。由于其地多貂鼠,貂皮又是其向中原王朝献纳的主要方物,故已出现有些部落或氏族专以捕貂为业。已知用网捕鱼,在冰封江河的冬天,他们凿冰下网,“网取鱼鳖”。由于室韦区域辽阔,各地自然条件不一,所以各部从事的生产并不完全一致。据载,在五大部时期,南室韦上述四项生产皆有之;北室韦、钵室韦、深末怛室韦,则主要从事狩猎、捕渔和畜牧业,而且有的或以捕貂为生,或“衣以鱼皮”;大室韦以畜牧、狩猎为主。

民俗民风
  在婚姻、丧葬、居住等方面,室韦人流行的风俗习惯,既反映了其社会发展处在较低阶段,又体现了北方狩猎、游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点。他们婚嫁时,当两家“相许”后,男方辄将女盗走,然后送牛马为聘札,男女同回女家,待有孕后,女随夫到男方家。还流行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。丧葬方面,早期是实行父母死后,将其尸置于树上的树葬。后来演变为部落共搭一大棚,死者尸皆置于其上。居住方式,南北有异:南部部落夏天多迁到贷勃、欠对二山,搭室于树上“巢居”,以避蚊蚋之害。其它季节为适应游牧、游猎经常流动的特点,在牛车上屈木为室,以蘧蒢(苇编席)覆上,人居其中。北部的室韦人因其地严寒,冬天多入山住土穴,夏天有的部落居桦皮盖的屋。代步工具陆地除牛车、马外,居于山地的在大雪覆盖的冬天,“骑木而行”。水上交通工具,或“束薪为筏”,或以兽皮为舟。
魅力名镇
  开放时间: 全天   门票价格: 免费 最佳时间: 全年

景点描述
  室韦又叫吉拉林,位于内蒙古的北端,它依山傍水,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,额尔古纳河畔,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。2001年4月成立俄罗斯族民族乡,这里居住着1800多口人,其中华俄后裔占63%。室韦在2005年被cctv评为“中国十大魅力名镇”之一,入选的理由有两个,一个是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,另一个是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。  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——蒙兀室韦。“蒙兀”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。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,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。   室韦虽小,但历史久远。早在隋、唐时期,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;清光绪34年(1908年),设吉拉林治局,管理行政事务;民国9年(1920年)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。19世纪末,沙俄贵族、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、经商,俄国农民也越境打草,并定居下来;我国山东、河南、河北“闯关东”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、伐木、打猎。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,生男育女,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。   近年来,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浓郁的俄罗斯生活特点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者,特别是“俄罗斯民族之家”家庭游,让客人大开眼界,深受旅游者的欢迎,在这里你可以吃到正宗的列巴,主人还会热情地教你同他们一起打列巴,吃到主人自己腌制的俄罗斯酸黄瓜,鱼子酱、自酿的红豆酒,洗俄罗斯式桑拿,真正体验俄罗斯传统的家庭生活习惯。夏天、秋天主人还会带着你一起上山采摘野果、蘑菇,到河边钓鱼,如果遇到俄罗斯传统的巴斯克节,游客可以和当地俄罗斯人一起拉着手风琴,唱起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”、“红莓花儿开”等歌曲,跳起欢快的俄罗斯舞蹈。  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位于额尔古纳河畔,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,是我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,全乡俄罗斯居民有1700多人,占总人口的42%,这里的俄罗斯居民大多是前苏联十月革命前后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,老一代人精通俄语,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。  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,被评为20个中国魅力名镇之一。

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:
】【打印繁体】【投稿】 【收藏】 【推荐】 【举报】 【评论】 【关闭】【返回顶部